3月22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20日-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擔任論壇主席,外方主席為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會上就區域經貿合作、平臺經濟、碳達峰碳中和、數字貨幣、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話題深入研討,建言獻策。
會上關于鄉村振興板塊主題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進行探討和交流。聯辦傳媒集團總裁、《財經》雜志社社長戴小京主持。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講席教授周其仁;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哈佛大學教授德懷特·珀金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智商國際傳媒董事長、智媒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威參加研討,各位專家做了主題發言。
智庫專家李威就我國農民人均收入低的根源和十四五規劃元年鄉村如何振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農業制造的中國農業產業新思想、新觀點、新路徑。
我國連續第18年發布“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三農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 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提出的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以內需和內循環為主,把社會財富逐漸轉移到農村,達到城鄉經濟平衡。中國農業需要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農業產業現代化為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增加出口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成為農業制造大國。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整體收入,我國農民人均收入低的根源:種植品種、種植技術、農產品銷售等等其實都不是問題的核心根源,我認為農民人均收入低的核心原因是產能過剩,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農業種植人口數量基數太大。我國農民5.4億人口,農業從業人員3億多,去除畜牧、養殖、老年人和小孩以及流通銷售人員,真正從事農業種植的人口大概一億人左右。也就是說每個農民只需要養十二個人。假設城市人口每年人均消費蔬菜、瓜果、水果二千元,種植戶每年的人均零售銷售額只有兩萬四千元,除去農資成本、物流成本、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種植戶真正到手的人均年收入不超過一萬元。需求總量固定的前提,種植戶即使提高生產效率,也只能是產出越多,損耗越大,于是就會造成生產積極性不高的惡性循環,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就是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難以吸引高素質人員投身農業種植、人口外流導致教育成本升高教育素質低、土地荒廢嚴重等等。
要解決這個難題,從宏觀上考慮,增加農村經濟總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種植人員收入低的狀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財政的錢大量流入農村。國家現在也在做這個事情,但制度還不夠完善,大量的農村財政建設資金只流入了極少數關系戶的口袋。怎么把這部分財政資金真正做到既能授人以魚又能授人以漁,是增加農戶收入的關鍵。
要精準投入和產出:國家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必須賬目公開透明,千萬要杜絕投入一千萬只做五百萬的現象;每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由當地村民參與建設,由當地村委會成立村委工程小組,外來專業建設企業只能協助、指導,把大部分財政建設資金合理合法流入當地農戶口袋,包括當地村民優先參與建設,收取勞動報酬;工程利潤以村民股份制合理分配給村民。
精確統計、估值當地農村所有的國家投入基礎建設的價值,把這些基礎設施轉換成為村民共同資產,每個村民按一定比例持有這些資產的股份。利用這些資產與國企或民企合資開發鄉村文旅、民宿、種植、養殖、流通、深加工等行業。村民根據占股比例享有長期經營分紅權。這樣的可持續盈利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民收入低的難題。
生產數據采集:我國農業種植的基礎生產數據缺失嚴重,農戶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怎么賣個好價錢?怎么減少損耗?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先把每個農戶的詳細生產數據收集,政府和企業結合,成立綜合農協,全方位指導農戶如何選取品種、種植技術、農產品流通、品牌塑造、農產品銷售。
開源節流:農村的生活用品和農資經過層層代理加價,造成農戶生活和生產成本過高,需成立直營銷售模式降低農戶成本。需要國家政府、全國供銷合作社等能宏觀調控部門來解決這個問題。
農產品銷售價格低,物流、一二級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占據了大部分成本。舉例:9.6米的貨車從山東運輸13噸大白菜到廣州江南市場,農民地頭收購價0.6元/斤,運費三千元即0.12元/斤,進場費三千元即0.12元/斤,一二級批發市場利潤30%即0.18元/斤,農貿市場攤檔1.1元拿貨,零售價格2.5元。(以上數據每個城市略有差別)在整個流通環節,農戶除去農資投入,只有0.2元/斤左右的利潤。如果有政府相關部門負責農產品產地直接配送到農貿市場、中央廚房,把節省的進場費、一二級批發市場利潤,農戶收入可提高50%以上。
農業種植產業升級:中國農業生產產能過剩的問題,農業生產的產業升級就成為綜合重點解決的問題,根據市場需求科學分配種植品種(杜絕農戶一窩蜂種植導致供大于求)、真正的溯源體系打造單品或者區域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鄉鎮或者縣域為單位的農產品半成品加工和成品深加工(降低損耗、增加附加值)。
鄉村振興提出的五大振興是我國實施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決策和方向,隨著十四五規劃元年的開啟,鄉村振興的“新三農”時代已經來臨:1、農村建設正朝著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發展;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由國家統一調控、支配,農業科技現代化和農業工廠化支撐了新農業產業經濟發展;3、農民正朝著智慧化和知識化方向前進,新時代、新思想、新觀點鑄就了新農民。
2020年中國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深刻考量,為把握大勢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廓清了思路。國內大循環首先是要解決14億多人口吃飯問題,新農業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是重中之重問題。
國家戰略規劃就是要把東北三省打造成中國安全糧倉,所以這幾年國家領導人多次去東北三省考察三農問題,進行了很多重要的部署工作。所以說中國農村發展的出路在于國家統一思想、統一調控,以新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道路。國際國內雙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大有作為,農業產業要插上科技翅膀展翅翱翔,農業制造前景無限,鄉村振興戰略必將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風向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