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騰訊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研究的《文化科技融合2021,邁向數字文化經濟時代》報告發布。報告基于對當前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水平、外在環境和內在模式的研判,創新性提出文化科技融合進入“數字文化經濟”時代的論斷。
由騰訊研究院、騰訊5G生態計劃、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在2020年8月共同發起“探元計劃2020”,征集并遴選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優秀企業案例,探索創新路徑,凝聚行業共識。作為探元計劃2020的研究成果,項目組基于案例分析、數據研判、專家研討等方式,最終形成文化科技融合2020回顧與2021展望的研究成果。
報告指出,2020年,是人類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年,也是文化科技融合新時代大幕開啟的一年。2020年,面向十三五收官及十四五開局,在首次明確2035年作為我國建成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下,文化科技融合勢必會承擔更大的歷史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物理世界按下暫停鍵,同時也為數字世界按下加速鍵,加速重構文化產業的虛實結構;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臺,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網絡、技術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度,將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的全鏈條革新……2020年,文化產業內外部的多重因素疊加,共同驅動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
基于對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產業熱點案例分析,項目組梳理出文化科技融合的三個核心邏輯,嘗試來解釋文化科技融合的本元規律,在多元創新上提煉共識:一是技術的創新應用,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動力”邏輯;二是文化生產與管理的再造與創新,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場”邏輯;三是業態的邊界不斷融合,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態”邏輯。依托這三層邏輯,按照從內涵到外延,從內核到衍生的層次,項目組提煉了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的“三維”模型,形成文化產業消費模式、生產方式和產業邊界的變量革新和增量釋放。
站在2021年展望未來,項目組認為文化科技融合將催生“數字文化經濟”的新經濟形態,成為文化科技融合未來的發展方向。數字文化經濟是在數字文化產業基礎上的理念創新,是數字經濟和文化經濟融合的新經濟形態。其核心是將文化發展真正置于五位一體發展的核心位置,從系統性、整合性、全面性的角度認識文化發展的作用,其范圍不僅包括既定的數字文化產業各行業,還包括文化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產業數字化產生的經濟活動,以及通過文化內容資源的數據產業化使文化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形成的經濟活動。
數字文化經濟具有核心四點特征,包括文化的要素化生產,文化作為生產要素進入更多行業,“文化+”成為行業標配;創意的工業化轉化,文化產業新基建成型,賦能內容生產工業化;消費的沉浸化重塑,虛擬真實化和現實虛擬化;文化的價值化引領,文化為數字技術注入更多人文向度,文化科技積極向善。
結合當前各地市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熱潮和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新一輪升級,數字文化經濟將在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促消費、增就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地方政府在發展數字文化經濟時可以從空間生產、文化生產、產品生產和關系生產四個角度切入,同時以產業互聯網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作為文化新基建能力建設構成四個生產的數字底座。
從長遠來看,數字文化經濟具有新時代戰略價值,高質量發展的數字文化經濟將助力中華民族筑牢文化自信,文化發展行穩致遠。
展望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趨勢,行業專家學者分別對于報告研究進行了點評。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胡鈺指出,數字文化產業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具顯示度與增長性的新業態,體現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力量,體現了數字時代的創意與生活。本報告基于這一嶄新的產業實踐,對數字文化經濟的概念、特征、表現、趨勢與價值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展現了學界與業界研究者的敏銳性與前瞻性,對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祁述裕指出,文化與科技融合昭示著文化產業的無限可能性。通過“探元計劃2020”,騰訊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以詳實的數據和豐富的案例為依托,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已步入“數字文化經濟”時代,構建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三維模型,并從“四個生產”出發,為各地發展數字文化經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啟發價值。這份研究報告理念先進,視野開闊,架構清晰,新意迭出,值得相關領域的從業者和研究者關注。
北京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指出,數字文化經濟,中文閱讀,表觀上有兩種斷句。第一種,數字文化的經濟,可以理解為數字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第二種,數字的文化經濟,可以理解為數字技術與文化經濟的關系。其實,還有第三種斷句,數字、文化、經濟,各自為獨立的要素。此時,數字是基礎要素,文化是必備要素,經濟則是方向要素。對如此復雜集合的探討,正是這份報告的迷人之處。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強國”和“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重要支撐,數字文化經濟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重要形態,也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文化經濟報告》由騰訊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強強聯合編制,能充分發揮學術研究機構和行業研究機構的疊加優勢,讓報告內容既有學術前瞻性又貼近行業實際。報告對數字文化經濟的范圍、特征、發展模式等進行研判,并對“探元計劃”優秀企業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對于深入了解數字文化經濟發展路徑和未來發展方向,助推文化經濟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魏鵬舉指出,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的寬廣縱深,不僅為人文以化創造了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性,更是為基于科學的技術發展提供了合乎人文的有機生態。以“數字文化經濟時代”定義2020中國文化新經濟發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研究團隊具有戰略格局的深遠洞見。百年未有的大疫情促發了人類“文化進化”的數字化突變,我將這個報告視為數字文化未來簡史的一個預言。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張洪忠指出,這份聚焦數字文化經濟的報告給我留下兩個深刻印象:一是對數字文化經濟做了全面的前沿跟蹤,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把握這一新興業態的發展趨勢;二是基于傳播學視角對前沿材料做了整理和分析,具有專業參考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