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過度地帶,嫩江中游右岸,處于第二積溫帶下限、第三積溫帶上限,境內有“一江四河”,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和水土資源條件,造就了甘南大米獨特的品質。
近年來,甘南縣把水稻生產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狠抓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增強科技支撐,壯大龍頭企業,統一品牌,提高品質,做大效益,逐步延伸全產業鏈條,強力推進水稻產業發展。目前,甘南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60萬畝,占總屬耕地面積的34%,綠色食品認證標識30個,有機食品標識7個,水稻加工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設計加工能力45萬噸。現有水稻面積、質量、產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形成,水稻生產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已成為甘南縣優化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金秋收獲
發揮地緣優勢科學合理布局
發揮資源基礎優勢,開發水稻生產。甘南縣位于我省西部風沙干旱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春秋季多風少雨,夏季高溫、降雨集中,農作物生育期積溫2400℃-2600℃,光照時數2791.7小時,全年無霜期135天,多年平均風速3.5米/秒。甘南縣境內“一江四河”,有大、中、小型水庫14座,分析范圍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85×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05×108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4.71×108m3,地表地下重復量1.91×108m3。獨特的氣候和水資源條件,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并且品質優良。發揮井灌稻優勢,科學合理布局。根據甘南縣東南部易澇區土地相對平整、熱量資源適宜、地下水埋藏淺且儲量豐富的優勢,對低洼易澇的中低產田實施綜合治理。按照甘南縣水田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宣傳引導、群眾自愿,先水源、后田間,自流、井灌同步發展的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工程配套、旱育稀植等高產栽培新技術,逐步應用和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以適宜的自然條件為前提,以現有水源為基礎,努力開發新水源,以增打水田補水井和節水改造為內容,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產量和提高效益為目標,在鞏固和改善原有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水稻種植規模,到目前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60萬畝。
大米產品運往全國各地銷售
甘南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份,縣委縣政府通過對比較優勢進行再挖掘、再認識、再定位,立足水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明確了“以稻抗災、以稻增糧、以稻富民”的發展理念,用4年的時間將所有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實現全覆蓋。成立了水田開發專項推進小組,對各項工作實施目標管理,采取了4個班子齊上陣,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駐戶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制定出臺水田開發補助優惠政策,激發了農民“旱改水”的主動性。通過4年的努力,使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成功打造了“百萬畝水稻基地縣”。
強化科技引導推廣先進技術
針對新發展水田面積大且“新手”較多的現狀,組織開展水稻生產實用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免費培訓,強化科技支撐,引導水稻產業化經營合作社和種田大戶加強新技術,強化新產品開發,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加工增值率,促進增產增收、節能減排。加大水稻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圍繞“三小變三大”水田標準化生產模式,突出打造3處萬畝水稻標準化科技示范區,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系直溝相通;綠色有機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建設目標,使之成為永久性保護、永續性利用的水稻產業化樣板。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區,實施標準化建設,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推廣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模式,甘南縣研制出一整套的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井灌水稻淺、濕間歇性節水灌溉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結合防治等先進技術,為水田開發提供了自然條件和社會保障以及科技支撐。
稻農進行機械化插秧
澆灌新希望
水稻育秧大棚
甘南縣是全省糧食產量較高的縣份之一,隨著水稻栽培技術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優化水稻種植品種,大力推廣優良水稻品種,從財政撥專款用于水稻優良品種推廣,相關職能部門全力配合,引進優良品種,農業部門提供生產全過程的技術支持。采取“大米加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規模化種植優質品種水稻,實現連片種植,整村推進。堅持市場導向,把握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大米消費升級需求增加的機遇,充分發揮自然條件適宜,水稻米質較好的區位優勢,加快與綏粳4相近的中長粒型水稻品種對比的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甘南縣種植的優質品種,示范推廣,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推進全縣水稻向優質化方向發展。對于不適合種植中長粒品種的區域,在試驗種植優質品種的基礎上,適當開發粥米品種種植,以東北大米品質優勢搶占粥米市場份額。2020年推廣種植中長粒品種85萬畝,占水稻總面積的53.12%。
雙河米業生產車間
龍頭企業帶動水稻加工快發展
全縣水稻加工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設計加工能力45萬噸。2012年,圍繞優質稻米資源,引進了首農集團等戰略投資者,建設雙河米業有限公司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總投資3億元,引進世界先進的日本佐竹全套精制米生產線和伽馬米生產線,建設智能恒溫倉儲設施3000平方米,使優質大米的食味值得到提升和保持。主要生產精制米、營養強化粥米、米糠油等系列高端健康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龍頭企業的進駐,帶動了甘南縣水稻產業提檔升級,延伸了水稻全產業加工鏈條。擴大加工轉化,逐步消除原糧銷售。通過股份合作、兼并重組、聯合經營等多種方式,對縣內中小型水稻加工企業進行整合,努力打造集水稻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實力和影響力的產業聯盟,提升縣內水稻就地加工轉化率,力爭三年內實現境內水稻全部加工轉化,不以原糧出售,從而提高水稻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形成企業帶基地,提高組織化程度。目前,全縣上規模的糧食加工企業有宏光米業、雙楊米業、雙河米業3家。“市場引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生產格局初步形成。如宏光米業,在平陽鎮、查哈陽鄉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5萬畝,實行訂單生產,有效推進了水稻產業化經營,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同時,鼓勵水稻種植大戶組建合作組織,提升米業品牌。積極引導稻農加入水稻種植合作社,鼓勵現有水稻種植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引導具備條件的合作社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通過“抱團取暖”,不斷提高稻農市場話語權,使水稻價格逐步回升至合理水平。搭建稻農與企業對話合作平臺,采取委托加工、合作共贏等方式,通過分享加工、銷售環節利潤,促進稻農增收,進一步提高水稻加工轉化率。合作社一方面組織專業戶進行生產交流和技術幫助,另一方面成立米業公司,統一品種、技術,統一收儲、加工,統一包裝、品牌,實行產銷對接,打造甘南優質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突出品牌建設創新營銷方式
統一品牌。扶持有較強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圍繞水稻產業,通過基地、訂單、股份合作等途徑,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產銷合同和服務契約關系,以品牌為載體,將分散的千家萬戶聯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整合品牌入手,放大知名產品明星效應,對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努力把它們打造成國家和省級知名品牌。鼓勵和引導加工企業使用同一品牌,加大營銷投入,創新營銷模式,打造知名品牌,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以“糧薯之地、大豆之家、魚米之鄉”為蘊涵,設計確定了甘南大米LOGO標識,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成立甘南大米協會,以“開發品牌,監控質量,統一標識,維護甘南大米信譽”為宗旨,搭建企業與政府的溝通平臺,促進品牌整合,統一品牌為“寒地甘糧”。規范商標使用權,形成整體品牌優勢。組織縣域內較大型大米加工企業加入“寒地甘糧”品牌聯盟,實現借船出海,增加大米效益提升空間。廣泛推介。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全市綠色食品博覽會、省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龍江大米節等國內大型展會。積極探索企業主體、政府搭臺,全方位、多渠道展示甘南大米品牌形象的推介模式。
品牌包裝提升水稻產品附加值
“寒地甘糧”走俏網絡
線上營銷。依托黑龍江省大米網的網絡銷售資源,實現甘南縣電子商城、興十四“興村網”、藍海電子商務的映像互動對接,鼓勵稻農和加工企業開展微商、電商業務,打造生產者與消費者直銷通道,減少產品流通環節和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探索和嘗試開展農產品眾籌、網上訂單種植和大宗產品直鏈電商等新業務,不斷拓寬產品市場銷售渠道。同時,積極組織縣內龍頭企業和“三品一標”產品企業對接、入駐黑龍江省大米網,拓寬大米的銷售渠道,實現網絡銷售增值。引導并幫助企業在全國設立甘南大米品牌直營店和分銷點。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昆明、哈爾濱等地均設有甘南大米直營店和分銷點,線上與線下并行的銷售模式初步形成。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全縣綠色食品水稻認證面積20.5萬畝,綠色食品標志認證數量達到30個。開發有機高端大米。引導水稻加工企業、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進行有機食品生產,統一品牌,打出甘南特色有機食品大米品牌,全面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