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醫療險之后,惠民保險無疑是2020年下半年保險話題的C位。
上百個城市的爭奪中,數十家主流險企的競奪與科技、流量各色平臺的推波助瀾,加之半推半就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地方政府的"介入",這一當前中國最火熱的險種席卷全國。
江湖爭雄,愈演愈烈。第三方公司、保險公司、流量平臺、保險經紀公司、地方醫保局、地方金融局等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同助推之下,惠民保險不斷擴張、走向高潮。
隨著近日"京惠保"的落地,據《今日保》不完全統計,今年惠民保險類產品已經在全國40多個城市相繼落地,覆蓋上千萬人群,而覆蓋全國主流地級市也是只待時日了。
一片看似藍海的領域風云變幻,是星火燎原還是短暫一瞬?一個新生市場的火爆,或有遠大前程,或是曇花一現。
這一次,惠民保險的前路將如何?
回溯:惠民保險爆紅前奏
惠民保險的爆紅,仿佛只在一夜間,一夜間千樹萬樹梨花開。
發端于團險,起源于深圳,盡管在進入2020年以來惠民保才被更多人所熟知,但回溯惠民保險的歷史,已有五年之久。
2015年,深圳市推出"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采取了"個人賬戶劃扣+企業團體投保+個人自愿繳費"模式。
除了深圳案例,在惠民保險的發展道路上,平安一直是先行者。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健全支撐與保障"章節中明確提出,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企業等的積極性,形成多元籌資格局,鼓勵金融等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
由此,平安健康保險率先在江蘇省南京市先行先試,聯合南京市多部門打造了"南京市惠民健康保",作為平安健康保險的第一個"城市級惠民健康解決方案"落地項目,"南京市惠民健康保"對罹患大病住院的南京市市民,在醫保保障的基礎上,提供額外的支付保障,較大程度減輕這部分市民的個人負擔。截止2019年2月,"南京市惠民健康保"惠及40萬人。
南京之后,平安健康保險積極復制推廣,短短一年時間,平安健康保險"城市級"惠民健康解決方案已先后落地廣州、深圳、南京、上海、蕪湖、德陽、杭州、寧波、合肥、佛山、哈爾濱等城市,覆蓋市民百萬余人。
作為"先行者",平安健康險惠民保業務逐步把部分住院責任、醫保目錄外責任、特藥等保障內容加入到惠民保產品中,完成了從1.0到2.0的產品迭代升級。
在內部架構上,平安健康保險還專門成立了醫保創新事業部,整合資源、創新邏輯,專門針對全國各個城市定制"城市級惠民健康解決方案",真正做到一城一策、一城一險。
作為最早試水惠民保的保險公司,惠民保如此火爆的節奏是平安健康保險一開始沒預料到的。
惠民保險的火爆有其自身的原因,亦有政策及大環境的背景因素。
宏觀層面而言,惠民保險在各地陸續落地,是全面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創新性嘗試,也是各地積極響應國家醫改政策的結果。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明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這也是近年來商業健康險風起云涌的時代背景,健康險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的政策驅動力。
中觀政策層,政策脈絡和背后巨大的8000億市場都是城市普惠健康險的根,是積極爭取政府指導、主導的原因,一旦個人賬戶直接劃轉大范圍的實現,結果不言而喻。
微觀層,第三方公司、保險公司、流量平臺、保險經紀公司都需要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消費者端亦需要能填補保障缺口的對應產品。
現狀:惠民保險陷競爭紅海
拓荒之后,藍海今年秒變紅海。
瘋狂的九月以來,連續多地推出類似惠民保險,從單一地市到全省,最后終于有機構破釜沉舟推出了全國性的惠民保。
9月下旬,著急在保險領域闖出名頭的360保險玩了一把大的:聯合泰康在線、國壽財險、眾安在線、中華聯合財險、眾惠相互財險、永誠財險、大家養老保險等7家保險公司轟出全國版"城惠保",保費最低19元,保障最高300萬。
至此,惠民保險進入了全面揭竿的價格戰,價格之低,接近地皮。
這就是當前城市普惠險的現狀。從當初的兩三百元到一百多元,再至七八十元、五六十元,貼近地皮的二三十元也出現了。
各色競逐中,已經出現了一城多個普惠險的現象,帶著政府一起玩耍美其名曰的"指導",也引起個別政府不知所以然的光火,甚至發文問詢、辟謠,引發地方監管過問、關注。
質疑聲頻頻:有"最短命"惠民保險的案例出現、有人身險車險化趨勢的討論、亦有消費者投訴的隱憂……
平安健康醫保創新事業部總經理崔少婷在和《今日保》的對話中曾表示,"三年間,平安健康險積累了一些經驗,也遇到很大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感覺是落地項目做的越多,膽子越小。"
圍繞百萬醫療險的巨大市場,從不缺乏故事和變化,又是什么讓經驗資深的玩家都越來越謹慎?
就惠民保險的目前現狀,如何在低到地皮的價格中和可持續性中尋的平衡?崔少婷表示,"城市惠民保產品作為1年期產品,針對賠付情況,險企方具有每年調價的權利。但是我們也會綜合市場對于價格調整的輿情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盈虧范圍之內,確保項目可持續進行。
如何衡量可持續性?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產品的續保方案以及續保的數量,這是第一個持續,即項目本身的持續;二是整體投保人群的持續,比如續保的人群素質是否有維持或者提升,是否有新增人群;三是通過二次營銷轉化成更高層次商業險的持續,畢竟惠民保產品屬于基本醫保的補充,保險責任更下沉,且有很高的免賠額,如果能夠觸達更高層次的商業險,當然是最理想的。"
前路:好事如何辦好
市場疾進,雞毛飛上天。
站在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惠民保險怎樣才能實現把好事真正做好,是留給當下行業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命題。
惠民保險,于民于企于政府都是一件好事。
在醫保改革、醫保資金緊張的當下,更具社會管理意義,也是之存在的最大社會價值。好事如何辦好?
崔少婷從參與這個市場多年的經驗中給出了答案,"惠民保項目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基于對醫保數據的精準分析和定價,包括對高年齡段、既往癥等風險的評估,通過營銷宣傳推動來實現互聯網獲客。無業務員推動銷售的環節,消減傭金成本,為賠付預留更多空間,產品設計方面簡單,門檻低、核保寬松,核賠端也作了很多簡化,包括既往癥限制少、理賠核算簡便等。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做好精細化運營,這里包括區分地區和區域定價的模板、風險的控制,不追求一年百城,力爭將每個項目都做到精耕細作;其次是多平臺參與,發展共保模式。"
實際上,惠民保險也是一類百萬醫療險,種種之下,前行的方向和節奏都非常重要。
這次,不一樣了,來路踩過的坑給予的啟示是良性競爭和正向循環才是健康的未來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