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民,校企及至黑,粵,京,津等地,很多人都知道張大成,知道他是一度市值逾千億的校企一一哈工大集團的掌門人;深圳大學城和珠海大學城的首倡者并被珠海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數百億”明星工程“的創辦者---人工智能領域等多項國防科技項目的戰略投資者。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他是怎樣不忘初心,白手起家創造了巨額財富?又是怎樣堅持不忘初心,不謀私利謀發展,用行動詮釋使命擔當的!
28年前的1992年,張大成在沒有國家投資、也沒有學校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創建了哈工大校辦附屬企業工大集團,白手起家,負債經營。他一心為公,懷著實業興邦、產業報國的理念,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工大集團發展為擁有上市公司“工大高新”、“航天科技”,參股“哈高科”,成為全國高校企業市值標桿,創造了一個峰值超千億價值的國有企業,是黑龍江省的龍頭企業。集團所屬企業集計64家,擁有員工超3萬名,并設置了8家區域性海外分公司,獲得國家授予的進出口經營權。
企業發展了,有錢了,但張大成做為掌門人並沒有化公為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工大集團積極引進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國防尖端科研項目11項,張大成主持了系列航天科技引進、吸收、攻關。包括單兵無人機系統、地效翼船、烏克蘭經濟型JIΦ3600A等項目,其中地效飛行器,已取得了具有戰略突襲兼戰術反制能力的“DE四代”試驗成果,其XS地面衛星接收站及DG工業4.0技術亦為國防建設所亟需,填補了國家多項高科技空白。擁有60多名外籍專家在內的數百名高科技人才了隊伍,對此,國家給予了充分肯定。
十八大以后,張大成主持下的工大集團,把工業制造2025做為長期戰略布局的核心,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信息服務業及國防尖端武器研發。其信息產業如旗下全資子公司“漢柏科技”,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算法,研發全系列產品方面,已制定了可用于公安、交通、地產、教育行業的閘機、單屏、門禁,人證指紋合一驗證(人臉對比速度達1000萬次/秒,抓拍率達國際領先的99.9%)。已提出了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業務板塊,向智能駕駛、人機交互、機器視覺和人臉識別深入,已提出一系列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並重拳出擊人臉識別市場,其可見光和近紅外的雙融合算法實力填補了人工智能的國內空白,躋身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通報機制核心技術支撐單位。
與此同時,回報鄉梓,造富一方,成了張大成另一個戰略選向。在他的帶領下工大集團有了一糸列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表現:
工大集團從創立之初,就心系教育,回饋社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先后投資約2000多萬元,重建、改造了哈爾濱第六中學、橋南小學、復華小學、紅巖小學、三十三中學等學校。
工大集團全心全意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斥資5.4億元建設紅博交通樞紐工程,一舉改善了哈爾濱市交通的重大瓶頸,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地下商業街,安置下崗職工一萬多人;斥資8億元填平了“飛馳大坑”,建設了哈爾濱標志性建筑之一——華融大廈;斥資10.8億元修建了黑龍江省門第一路——哈爾濱機場高速公路,改善了黑龍江省的對外形象。
哈爾濱二環路于1999年建設,由于市政府財政緊張,不能償還銀行貸款和施工單位工程款,2003年,工大集團以承債26.48億元的方式收購了哈爾濱二環快速干道,期限25年。2013年,市政府回購二環快速干道項目,僅補償工大集團實際投入的資金及利息10.8億元,企業減少收入約50億元。
為推進黑龍江省的國際化進程和哈爾濱市作為東北亞中心城市的地位,黑龍江省政府希望建設大型的會展場館,推動對俄經貿的發展。工大集團承擔了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任務。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作為中國最大的對俄經貿物流平臺作用,推動中俄“國家年”活動和“中俄博覽會”在哈爾濱的成功舉辦,對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做出了較大貢獻。
為進一步打通對俄經貿物流通路,工大集團充分利用對俄資源,全面開發建設哈南國際開發開放總部基地項目。目前與俄羅斯85個行政主體中的66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關系,并在能源、易貨、金融、物流、開發、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和航空航天等領域開展過多項合作。
在全面推動乳品產業方面,為拯救黑龍江乳業集團,工大集團投入10多億元資金,激活了這個瀕于僵化的老國企,使之一躍成為黑龍江的乳業龍頭企業。成功創造了一套 “政府+銀行+農戶+企業”的運作模式,與農民共同養殖高產奶牛,使農民從中獲得了較大收益,在黑龍江、吉林兩省惠及農戶超過5萬戶。
工大集團在國內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搭建了良好的地域發展架構:在哈爾濱,建立了工大集團產業基地,并依北大倉的綠色資源,建立了生物食品工程,乳制品研發、生產基地;依托對俄經貿優勢,建立集團的商服中心、和對俄經貿物流中心。在京、津地區,集團建立了北京總部,并依托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優勢,成立集團指揮中心。在長三角地區,集團建立了上海總部,并以其為核心建立了集團直通國際市場的金融中心。在珠三角地區,集團建立南方總部,在珠海,培植了以新經濟資源開發港為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深圳,建立了金融中心和物流經貿中心。同時,集團將產業鏈條延伸到這些地域,構筑了產業發展與地域之間相互支撐、相互依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發展空間。
在張大成主持工大集團期間,對哈工大的貢獻達30億之多,對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的貢獻達100億,為黑龍江及哈爾濱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注于高校的產,學,研,用,關注于母校哈工大發展
集團成立之初先后遷走校內870余家住戶和企業,徹底改變了當時哈工大“馬路大學”的面貌;美化了校園環境,修建了校園內學生食堂,改善了教職工和學生的就餐環境,為哈工大成為第一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成為首批“985工程”九所院校之一起到了關鍵作用。
為能在經濟欠發達的哈爾濱留住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吸引一大批航天專家和科技人才,工大集團給留校和留學回國博士生等青年專家提供123套住宅;為學校教職工解決了625戶的住房,改善了教職工的生活居住條件;按學校的要求,為學校提供5棟高層住宅,供學校給教職工分配。2002年7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就工大集團上繳學校資產進行認定時,按低于成本價值認定近3億元。這在集團成立之初,可以說是工大集團傾其所能回饋學校。
2010年哈工大90周年校慶時,為學校捐款600萬元;為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捐款3000萬元;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大集團還投資建設了科技市場,為科研人員提供科技成果的展示舞臺。使集團企業成為哈工大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基地和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
2010年,在工大集團的積極運作下,與學校共同開發建設的哈工大理化樓項目全面啟動。為支持學校的項目建設,工大集團全力做好拆遷安置工作,投入1億多元資金用于項目拆遷和補償安置,并與學校達成回遷安置意見。同時,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對地下一、二層進行了裝修,以保證商戶回遷安置。
在改革中求發展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做為國企掌門人張大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他深情的說:“我這個人就想實業興邦,產業報國,我就是工作,跟驢一樣干活,就想在我有生之年把我國的科技短板補上,把高科技項目干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