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0日晚,六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行均發布2020年半年度報告。今年上半年的銀行,貌似都過得不大好。
據統計,6家國有大行,9家全國性股份行上半年的凈利潤均下降了10%左右,
6家國有大行除了郵儲銀行的凈利潤下降了9.96%,其余五家銀行的凈利潤下滑程度均達到兩位數。
隨著上市銀行完成中報披露,上半年銀行業人均薪酬的情況也浮出水面。
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人均薪酬最高,按照實際發放的工資,達到30萬元,平均每人每月薪資高達5萬元!排在后面的是中信銀行跟浙商銀行,而國有六大行中除了交行,薪酬仍是墊底,上半年的員工薪酬只有12萬左右,而他們的員工人數也是最多的。
當然了,有人認為,平均數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每次看到“人均工資”便覺得自己進了“假銀行”,大部分普通員工都是平均數上的分母。由于所在區域、部門、職級等方面均不同,“平均數”難以準確地反映每位銀行員工的薪酬狀況,但“平均數”的波動變化仍然能反映一些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的銀行,幾乎都降薪了。
平安銀行薪酬最高
國有行薪酬墊底
進行統計的15家上市銀行(包括6家國有行、9家全國性股份行)中,上半年平安銀行以30.06萬元的人均薪酬力壓群雄;中信銀行緊隨其后,上半年人均薪酬達到28萬元,浙商銀行排第三,人均薪酬達到27.8萬元。
隨后是招商銀行、民生、興業、光大、浦發五家銀行,上半年的人均薪酬均在20萬元左右。
緊接著是交行、華夏銀行,上半年的人均薪酬均在17萬元左右。
而最后墊底的是五家國有大行,相比來看,交通銀行為17萬元,比較接近股份行水平,其余五大行在12萬元到13萬元之間,月均約2萬元。
其中,農行跟郵儲銀行的人均收入最低,半年薪資分別為12.35萬和12.05萬元,對應2萬出頭,相當于平安銀行的四成左右。
綜合來看,平安銀行月薪高達5萬,中信、浙商、招商、民生月薪均超4萬,國有行除了交行,均是月薪2萬出頭。
需要說明的是統計口徑:薪酬數據來自“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項目,這個數據代表員工實打實拿到手的錢。
上半年銀行普遍降薪
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官方引導金融機構通過主動減免服務費用、規范和限制小微企業貸款收費,向實體經濟讓利,全年將達約1.5萬億元。
在這大背景下,大多數銀行上半年的凈利潤均下降了兩位數,而隨之而來的,銀行員工也大部分降薪了。
根據去年的統計,平安銀行2019年上半年的薪酬為33.51萬元,今年上半年下降了3.5萬。
浙商銀行今年上半年薪酬為27.82萬,去年同期為30.21萬,下降了超2萬。
國有行方面,郵儲銀行降了近2萬,建行、中行、農行降薪不到1萬,工行基本持平。
在統計中,中信銀行逆勢加薪了超3萬,而民生銀行加了1萬,招商加了5千。
據媒體此前報道,一上市股份銀行人士表示,其所在的分行今年變相降薪。但不是直接下調,而是通過與業績掛鉤的方式調整,例如工資原來只有1/3和業績掛鉤,現在2/3和業績掛鉤,由于今年業績難做,工資變相下降。另一大行總行人士表示,該行尚未大幅下調。但銀行核定工資都是工資包和利潤掛鉤,利潤少了自然薪酬少。
前7個月金融機構為市場主體減負8700億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政策落實有關情況。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今年前7個月,金融部門積極通過降低利率、減少收費、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措施為市場主體減負共計8700億元,8月至12月,金融部門還將繼續為市場主體減負大約6000多億元,全年合計減負1.5萬億元。
劉國強介紹,今年前7個月,金融部門為市場主體減負共計8700億元,8700億元分以下幾方面:
一是降低利率減負4700億元。其中,LPR下行引導貸款利率下降減負354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支持發放優惠利率貸款減負370億元,債券利率下行為債券發行人減負790億元。
二是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還有前期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總共減負1335億元。其中延期還本付息可以減少企業負擔大約1215億元,支持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為企業節約擔保費等費用大約120億元。
三是銀行通過減免服務收費,為市場主體減負2045億元。
四是支持企業重組和債轉股減負大約660億元。
此外,金融部門還通過核銷等方式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以自身的財務資源承擔了市場主體的成本,既增強了金融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是對實體經濟的貢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