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對位于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陜汽集團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察看生產線,登重卡駕駛室,了解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復工復產情況……這次考察,走進了西北地區最大的重型汽車制造企業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總裝車間里,從公司領導到每一名普通員工都歡呼雀躍,能夠現場聆聽使他們倍感振奮、干勁十足。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國有大型企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
經開區“熔爐”煉就“西安樣本”
國家領導人來陜西考察,為何西安首站選在陜汽集團?一組數據告訴你,一季度銷售整車3.4萬輛,實現產值121億元,同比增長20%。目前陜汽日產量已突破1000輛,創歷史新高。而這只是西安經開區作為產業升級試驗田,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一個縮影。
黨中央對陜西自貿實驗區的戰略定位,使陜西走在了新時期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自貿區的建設必將為陜西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陜西追趕超越提供更強大的動能。
西安經開區作為先進制造業強市示范區,堅決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示范作用,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以構建“4+4+4”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全力推進十項重點工作,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優異成績。
疫情發生后,西安經開區積極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針對市場主體關注重點,精準施策、優化服務,積極幫助區內企業復工復產,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與此同時,經開區在先進制造業、新金融產業和制造服務業方面,構建產融服結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探索出一條既符合國家對自貿試驗區發展的要求,又適應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路子。
新時代陜西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既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又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臺階。
長安北望,是中華民族最輝煌的盛世,漢唐最具開放的萬千氣象。今天,西安經開區集產業之大成,筑城市之夢想,打造“一帶一路”智能制造新高地,引領建成大西安萬億級工業大走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開發區,勇立潮頭的經開人以創新的精神、昂揚的姿態,大步邁入國家經濟開發區第一方陣,書寫新時代“西安樣本”新篇章。
展現西部大開發主力軍擔當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就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出了36條具體措施。
《意見》提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其中特別點名陜西,對西安委以重任。支持陜西發揮綜合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重點支持西部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投資貿易領域依法依規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建設適應高水平開放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
西部大開發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的調整。而西安,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地位如何?如果用四個字形容,應該是舉足輕重。中國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具備“增長極核”的發展優勢、有條件成為這次西部大開發的“增長帶動極”……
“內陸開放高地”“開發開放樞紐”“國際門戶樞紐”等定位疊加,對于西安而言,標志著戰略地位進一步上升,新發展機遇來臨。
另外,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要求,為推動經開區跨境電子商務綜試區建設,促進跨境貿易加快發展,培育經開區經濟新增長極指明了方向。
為更好搶抓新機遇,經開區充分發揮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自貿試驗區的“三區疊加”“三區聯動”優勢,利用長安銀科在全國創新開展保理公司美元融資業務建立的外貿客戶資源,打造以金融、物流、外貿綜合服務等為核心競爭力的跨境電商服務基地,推動跨境結算中心、區域物流中心建設,加快培育對外貿易新的增長極。
作為陜西自貿區的重點功能區域,西安經開區始終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西安經開區國際合作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經開區依托汽車、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基礎,支持區內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其中,陜汽集團先后參與了“一帶一路”沿線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建設,累計為“一帶一路”中資項目提供車輛超過1.7萬輛;中車永濟正在印度、南非、俄羅斯、巴西等建設合作生產基地,形成永濟電機海外業務總部+四大區域業務平臺的海外布局;隆基股份在馬來西亞、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布局,推動本土產能向海外輻射,尤其是投資近30億元人民幣的馬來西亞(東馬)古晉項目,是馬來西亞唯一引入的布局單晶行業全產業鏈的投資項目。
在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努力把外資企業“引進來”,促進國際先進制造暨技術轉移轉化。經開區與世界500強德國博世力士樂集團簽署《共建“一帶一路”中歐合作產業園戰略協議》,打造“一園兩國”產業發展新模式。博世力士樂公司已在自貿區投資7800萬美元建設的線性導軌和柔性傳送系統項目是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引進外資規模最大的智能制造項目之一。
三年砥礪
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165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形成創新案例370個、16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或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表揚、5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省復制推廣……陜西經驗不斷推陳出新。
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揭牌以來,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探索差異化改革,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引領陜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和推動高質量發展。自貿區建設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強化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加快外向型產業聚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作為陜西自貿區的核心功能區,西安經開功能區規劃面積9.515平方公里,涵蓋西安出口加工區(A區)0.7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新金融產業和制造服務業,構建產融服結合的現代產業體系。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經開功能區新增市場主體2755家,其中企業1325家(含外資企業17家),總注冊資本773.27億元,其中新增企業注冊資本761.81億元(含外資企業注冊資本1.9億美元),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40家。
站在成立三周年的節點上,西安經開功能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不斷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金融領域開放創新、促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階段性完成了108項改革試點任務,促生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國的首創業務和創新成果,形成了50余項創新案例、4項國家級創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經開功能區結合自貿區產業發展需求,發揮“自貿+保稅”優勢,在跨境貿易、跨境金融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快推動跨境電商上下游產業聚集,經積極申報爭取,成功獲批“中國(西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創新示范先行區”。
在對外開放金融創新方面,經開功能區積極圍繞產融結合,實施精準化策略,推動金融創新改革,實現自貿區對外的金融互通;在政務創新方面,全國首創“365x24”的75項全天候政務服務新模式;在工商創新方面,形成西北首創智能語音登記注冊機器人自助服務終端辦理營業執照。另外,在稅務創新、海關創新方面也都走在全國前列。
不僅如此,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新技術手段,創新“稅-銀-企”合作新機制,以“納稅信用評級貸款”破解融資難題,為小微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通道,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促進了社會誠信建設,取得良好效果。這一創新成果被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簡報肯定,在全國推廣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西安經開功能區以納稅信用評級貸款為特色,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深化政務服務創新過程中的經驗做法。
下一階段,西安經開功能區將加快做好自貿創新改革工作,積極探索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工作,與協同創新區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構筑協同產業鏈,積極推動將省級部門下放(委托)至經開功能區實施的管理事權同步在協同創新區實施。通過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區的創新改革優勢吸引企業在經開自貿協同創新區聚集,形成“虹吸效應”。(本報記者 畢若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