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療法是我國中醫治療的手段之一,也是中醫中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于我國勞動人民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之中,經歷了漫長的反復實踐,具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穴位貼敷療法已在臨床上應用,《靈樞·經脈篇》并對治療方法有了記載。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中明確記載了酒劑外用的方法。在東漢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更是詳細的列舉了各種貼敷方。晉唐時期,葛洪在前人的基礎上,編著的《肘后備急方》不僅大量收錄了外用膏藥,還注明了具體的制用方法。
經過了唐宋元等時代醫學家的努力,清朝時穴位貼敷療法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涌現出了眾多的中藥外治的著作。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書中每病治療都以膏藥薄貼為主,并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被后世譽為“外治之宗”。
近年來,相關的專家學者在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探索創新,透皮給藥,將貼敷療法應用到更多疑難雜癥的治療上,涌現出了眾多的貼敷新療法。
“中醫貼敷療法的原理是透皮給藥,與口服藥、注射、栓劑治療等手段相比,貼敷療法更便捷,安全性有保障,對人體的損害更小,不良反應的可控程度更高。”杏林之路中醫適宜貼敷項目的創始人劉增敏介紹:“人體的穴位有720個,將手法、針法、透皮貼敷等方式有機的結合,通過刺激相應的經絡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應用現代經皮給藥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制備出高效、安全、可控、方便的現代制劑,為中藥穴位貼敷臨床應用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
據了解,2018年1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透皮和黏膜給藥制劑新劑型工藝技術基礎研究被列入生物醫學工程產業領域,重點產品和服務。另據愛爾蘭市場研究機構預估,到2024年底全球透皮給藥市場將達到73.58億美元(約合495億元人民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