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初一都會到TCL華星工廠派發紅包,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取消。待‘戰疫’成功,我要去武漢補發紅包。”
——李東生
4月27日,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前往武漢,出席武漢華星抗疫表彰活動,履行此前在微博許下的承諾。
疫情期間,行業百態盡顯,各個企業都展開自救,裁員、減薪,不少企業甚至開始反思發展模式相關問題,活下去成了最高綱領,但就是在這種困境之中,TCL華星抗疫生產兩手抓,銷售收入實現了25.3%的增長,武漢華星甚至做到了廠區內近7000留守員工無一感染的奇跡。
是什么讓TCL武漢華星深處疫情重災區,卻創造出戰疫奇跡成為抗疫典范?又是什么讓TCL華星逆勢增長?TCL究竟做對了什么?
借著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這些問題一一捋清,揭秘TCL作為全球化企業能夠從容應對全球性風險的秘密。
編輯:三三
來源:正和島
01、7000名員工無一感染,逆勢實現25.3%增長
西貝賈國龍發出呼聲,現金流只夠發3個月工資,要扛不下去了,甚至開始懷疑“西貝永遠不上市”是否正確。
老鄉雞董事長怒撕員工聯名信,承諾賣房賣車都要確保16328名員工有飯吃。
新潮傳媒開工第一天,宣布裁員500人,高管集體降薪20%。
疫情之下,停業停產,經營困難是企業遇到的普遍難題,“活下去”成了企業的最高綱領。
然而此時,TCL在想的不是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活得更好”。
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武漢華星對疫情形勢的反應其實比政府還要早2天,1月20日,武漢華星高管就感覺到形勢的嚴峻性,開始積極準備可能會出現的緊急情況預案,1月21日就啟動了疫情防治預案,疫情期間戰疫復產兩手抓。
武漢華星工廠13000名左右員工,有近7000名員工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繼續生產,廠區內封閉式管理。
按照武漢的平均感染率,7000個人至少有50個感染者,但武漢華星整個疫情期間,留在廠區內的近7000名員工無一感染,生產保持基本正常, 保證了小米等多個品牌產品上市出貨,也為全球產業鏈穩定吃了定心丸。
此外,第一季度,湖北武漢GDP下降了39%,但武漢華星和去年同期營收相比是持平的,整個華星一季度的銷售收入還增長了25.3%。
李東生對實現TCL華星全年增長目標信心十足
談及未來TCL華星的業務發展,李東生更是表示有信心在今年實現2位數以上的增長,全年武漢華星的目標保持不變,上半年丟失的產量在下半年要追回來。
別人忙著解決眼前“活下去”的問題,但TCL華星卻可以逆勢實現兩位數增長,創造了中國戰疫的奇跡。
02、“你能把困難解決,就能比別人跑得快一些”
“疫情對所有的企業影響都一樣,你能夠把困難解決,就能比別人跑得快一些。”
眾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停工停產,TCL華星卻逆勢增長?主要得益于以下3方面的努力:
1、政府:積極助力協調
作為跨國企業,一旦停產,影響的不僅是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產業鏈都會造成巨大打擊。
從生產角度而言,供應鏈不能停,但武漢封城之后就要協調外部的運輸物料;另外留守崗位的近7000名員工生活問題也要解決;再一個對身體不適的員工必須要進行隔離和治療,醫療問題也急需解決。
這些擺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問題,僅僅依靠個人或者企業都沒辦法解決,怎么辦?
李東生火速通過和政府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積極協調,
物料運輸問題、員工生活問題、醫療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
遇到困難,不試一試解決,怎么知道不行?政府的支持,為疫情期間保持正常生產解決了后顧之憂。
2、員工:逆行而上,沖鋒在前
疫情來勢洶洶,有人害怕,有人彷徨,但依然有人義無反顧地逆行而上,沖鋒在前。
疫情期間,武漢華星涌現出一大批敢于擔當、有作為的員工。
李東生為抗疫衛士頒獎
1月23日,武漢封城,武漢華星生產制造科長段應偉,放棄和家人回老家過熱鬧年的打算,毅然決定留守工廠值班。因為難以協調交通工具上班,他步行6.7公里返崗,保障員工健康的同時積極解決生產問題,確保了t3產線的正常生產。
來自韓國的金映秀,拒絕韓國大使館的撤僑幫助,帶領團隊日夜堅守生產第一線。
金映秀說“中國人最重視春節,我留下的話,可能多幾個人有回家團圓的機會”,其實他的第二個小孩也不過出生才100多天,而他的愛人和小孩都在韓國。
“不走了,正面剛”,安排好一家老小生活物資之后,魯洋發了這條6個字的朋友圈,簡單地裝了一點行李就只身搬到宿舍。
作為應急指揮部實施負責人,魯洋加了幾百名微信好友,建立了幾十個疫情溝通微信群,1天能接100多個電話,回復無數條微信疑問,原來一天半才充一次的手機,現在半天電量就消耗殆盡。
……
疫情期間,武漢華星還有很多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員工都是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
3、企業:決策果斷,防疫及時
TCL早早就開始了抗疫生產布局。疫情初期,武漢華星的高管核心團隊自愿留在武漢,迅速組織起來,對抗疫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對保障生產也做了周密安排。
TCL總部給武漢工廠組織了很多防疫物資,口罩、防護服,每天都開“戰情分析會”,加強辦公區、食堂區、宿舍、通勤車、隔離區的通風、消毒和衛生管理及隔離區管控,每日檢測員工身體狀況并按規定上報情況,專門設置130間隔離房,有專人負責隔離區一日三餐、環境消毒和體溫監測工作,為工廠的正常生產提供了安全保障。
多部門負責人提前返崗,并采取多重措施組織部門員工陸續安全返崗,保證了生產線的有效運轉。
一方面,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合規及時地復產復工,對于穩定就業和企業有效運轉,營造了有序的生產經營環境。
另一方面,作為一家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武漢華星的低溫多晶硅顯示屏占全球市場供應量20%,對于全球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
考慮部分生產材料供應可能因供應商延期復工及物流不暢等出現遲滯,TCL華星提前通過積極協調物流渠道、與戰略供應商協商保障等方式推進材料按需進場,疫情期間有序進行生產,有效保證了全球供應鏈供應,為全球產業鏈穩定吃了定心丸。
正如任正非所說:“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如此看來,政府、員工、企業的通力合作,是TCL華星銷售額在疫情期間還能夠實現2位數增長的底氣所在。
03、危機中找機會,未來將會在這3方面發力
丘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每一次危機,都藏著機會,危機越大,機會也越大。”
疫情必將淘汰一批企業,那么如何在危機之中找到生機,不僅要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關鍵就看誰能在危機中看到未來的發展機遇。
首先,半導體顯示、半導體材料都是未來國家發展的重點。
在半導體顯示領域,中韓是兩個主要競爭主體。韓國的三星和LG相繼宣布退出液晶顯示領域,將集中資源向OLED、QLED領域發力,也就意味著顯示領域對中國企業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效率高、產業的結構好、結構性成本也低,中國企業不管是在市場份額,還是產品競爭力方面,都明顯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未來三年左右,中國企業很可能將會成為大尺寸液晶顯示領域的一個主導者。
其次, 在中小尺寸特別是OLED、QLED、MiniLED新的顯示技術方面,或許會有一場激烈的競爭和博弈。中韓都一致認為QLED、印刷及柔性OLED將是未來大屏幕顯示方面的技術制高點。
TCL已經開始圍繞半導體顯示領域積極提高競爭力,旗下廣東聚華作為業內唯一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協同全球產業鏈資源,加快推進印刷顯示技術的工業化應用,爭搶印刷顯示的技術高地,助力TCL在其他高科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產業領域開發新賽道。
另外,前段時間TCL華星和國內的福建三安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設立了一家主攻Micro-LED顯示技術的企業,這將使顯示技術在大型的商用顯示里面優勢更明顯。
新技術領域,韓國企業在很多方面有一定領先優勢,但這些領先都是能夠超越的。
第三,5G、智能制造,在未來發展中也將是新機遇。
關于5G,TCL已經積累了超過百項5G核心技術和專利,并且在5G終端的研發和商用上取得碩果。還與中國聯通宣布建立"中國聯通與TCL通訊5G終端創新聯合研發中心"。TCL華星也正在打造智能工廠樣本,構建了行業內首個工業互聯整體解決方案,向用戶輸出“AI×制造”的智能解決方案,推動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TCL華星無人工廠
當然,機會永遠不會垂青無準備之人,提前布局準備尤為重要。僅2019年,TCL科技研發投入就有54.6億元,在6,155名研發技術人員努力下提交了PCT國際專利申請2,752件,累計申請11,261 件,量子點公開專利全球第二。2019年6月,TCL召開了首屆技術合作開放大會,聘請29位業界權威為技術顧問,面向全球發布13個前沿技術合作項目,通過“自研+合作”的 開放式創新,加快核心基礎技術的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不僅僅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則,同樣也是企業界的生存法則。誰能夠提前準備,誰就更有機會搶得先機。
04、結語
疫情之下,難,誰都難。有人倒下了,但是也有人逆勢而為,取得佳績,創造奇跡。
TCL用實際行動承擔了社會責任,對員工、對企業、對社會乃至全球產業鏈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戰疫”答卷。從TCL的“戰疫”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擔當、負責任、有遠見的企業形象。
如李東生所說:“困難的時候,堅韌最重要,只要選擇的產業方向、技術方向是有前景的,咬咬牙堅持一下。”
大企業都是由小企業發展起來的,TCL創造的奇跡,為所有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范本,打不敗我們的,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