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疫情疫情,全國中小微企業經營承壓,小微信貸從未像當前這樣被社會高度重視。“力爭2020年全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新增2萬億元,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小微信貸年度目標之下,小微企業融資仍然存在“小微不微”的供需結構性失衡。平安普惠認為,必須在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前提下,解決這種失衡,而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提升是解決小微信貸問題的核心秘鑰。
平安普惠認為,小微信貸消費者與供給者結構性失衡不是靜態行為,而是伴隨小微企業成長階段、信貸供給者能力的發展變化、市場供需結構而不斷變化的動態不對稱。這種“動態不對稱”最終體現為“三個復雜”——自我認知復雜、風險識別復雜、供需匹配復雜。
其中“自我認知復雜”,體現在小微企業成長維度。中國小微企業的生存周期約為2.5年,小微企業主普遍缺乏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技能,企業經營風險普遍存在,且經營風險呈周期性的不穩定狀態。伴隨的是小微信貸消費者(小微企業主)對于自身的風險認知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小微信貸消費者對于自身獲得信貸服務的需求往往不客觀,期待往往會偏樂觀。風險認知復雜,需求認知復雜,造成了認知的偏差。
小微信貸消費者對于自身的風險認知的不全面、不準確,反映的是小微信貸消費者的金融能力缺失。金融能力即消費者在既定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下,作出明智決定并以最佳金融利益行事的能力。
平安普惠在小微信貸實踐中發現,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缺失,首先是信貸知識的缺失。小微信貸消費者獲取信貸知識的渠道和內容均長期處于不專業、不系統、商業化的狀態,信貸知識的科學積累自然無從談起。其次,小微信貸消費者的信貸技能存在缺失。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小微業主信貸經驗不足,我國小微企業的信貸覆蓋率僅30%不到,多數小微企業主從未獲得過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對于小微信貸的產品形態、購買流程、注意事項缺乏認知。第三,部分小微信貸消費者的信貸態度和信貸信心通常存在兩個極端,要么非理性借貸、過度負債,要么不愿借貸,或不愿找金融機構借貸。
所以,小微信貸的供需平衡問題,不僅僅是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小微信貸消費者的金融能力提升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密匙。
金融機構做好小微信貸消費者金融能力提升有一個前提,是小微信貸供給的商業可持續性。小微信貸一個重要桎梏就是難以產生達到可持續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信貸供給者的商業可持續性不強,信貸供給者對于需求者的權益保護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小微信貸供給水平的低下,進而制約小微信貸需求者的金融能力提升。
只有實現商業可持續,才能確保供給者有動力、有能力去踐行消費者保護和賦能,否則小微信貸甚至普惠信貸的消費者保護只能流于形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