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間的支付結算都用票,2019年銀票簽發量20.65萬億(98%是電子票據),2/3是中小微企業簽發的。但小企業一般處在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兩端,持有的票據資產難融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融資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特別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管理體系不成熟等問題,使得這一情況顯得更為突出。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要求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票據市場天然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票據貼現一端連接企業、一端連接銀行,實現了資金從貨幣市場流向實體企業,是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融資手段。
一、商票是企業信用背書的“貨幣”,大力發展商票,有利于供應鏈金融的全面發展
商票是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產生的金融工具,實質是一種延期支付憑證,所代表的債權債務關系又使其具備融資功能。
國家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政策),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支付,支付最主要的方式是票據,分為銀票和商票。商票主要由商業信譽較好的核心企業(央企、國企、上市企業等)簽發承兌用于采購支付,供應鏈上的任何一手都有可能需要融資。
二、商票應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商票應用的社會效益
商票應用的經濟效益
三、供應鏈電子商票保貼,四方共贏
1、資信度高的出票人可以電子商業承兌匯票作為預付款工具,實現零成本融資;
2、背書人可以電子票據對后手直接轉讓支付,轉銷應收應付款,降低自身資產負債率;
3、持票的中小微企業向給予電子商票承兌人保貼授信的銀行申請貼現,無需擔保或抵押;
4、貼現銀行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但基于對承兌人的授信,并未擴大風險。
四、商票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極具優勢
1、中小微企業受讓電子銀票,向后手直接支付,無融資成本;或向銀行申請貼現,融資成本較低;
2、中小微企業在供應鏈中受讓出票人為高資信度企業的電子商票,向后手直接支付,無融資成本;
3、中小微企業受讓出票人為高資信度企業的電子商票,向給予出票人保貼授信的銀行申請貼現或質押貸款,無須提供擔保與抵押,并可降低融資成本;
4、中小微企業在電票有償轉讓平臺打折買入電子銀票,用于向供應商支付,節約采購成本;
5、中小微企業向給予授信的銀行申請電子銀票承兌,用于向后手支付,降低融資成本。
6、中小微企業受讓電子商票后向給予授信的銀行申請保證,商票經銀行增信后等同于銀票,用于向后手支付,降低融資成本。
五、同城票據網商票在線融資
同城票據網的在線融資模式恰好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對企業需求端及金融機構供給端都將產生積極作用。當企業持有票據貼現需求無法滿足時,通過同城票據網可以尋找能夠提供貼現服務的銀行以及更低廉的貼現成本,可以全方位滿足企業客戶票據融資需求,為客戶帶來了安全、高效、緑色、普惠的融資服務。與銀行做核心企業票據貼現業務形成了良好的互補。
同城票據網的產品在完善票據市場、豐富票據產品體系、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防范實體融資風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票據融資難題,持續發揮票據便民惠民作用,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銀企共贏。
結束語:不忘初心,踐行普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2020年的春節,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仿佛整個國家被按下了暫停鍵,由于復工延遲,企業收入受到疫情影響,但員工工資、原材料采購、稅收、房租等硬性支出卻刻不容緩,從而有可能導致企業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相較于往年更為迫切。
疫情當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同城票據網抓住商票融資痛點,同城票據網通過先進的金融科技技術,踐行普惠金融,幫助企業直接對接銀行、信托、證券、小貸、保理、企業支付等全國最便宜的資金方,尤其使中小微企業票據融資成本最低化,有效的連接了貨幣市場與實體經濟5一10分鐘完成融資,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提升了企業的融資效率,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目前同城票據網上商票每日融資量在250筆左右,成交金額4000萬-6000萬元,峰值時近300筆,交易額近1個億,有效地緩解了銀行無法觸達供應鏈末端的小微企業的普惠難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