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打開網頁,鋪天蓋地都是汽車制造商助產呼吸機。目前尚不清楚一家汽車制造商如果要轉向生產專業醫療設備都需要做什么,比如需要哪些國際零部件,以及需要滿足什么樣的認證要求等。吸機是非常精細的設備,在很短時間內采購諸如電子配件、閥門和空氣渦輪等零部件會非常困難。
呼吸機,是一種能代替、控制或改變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氣量,改善呼吸功能,減輕呼吸功消耗,節約心臟儲備能力的裝置。但呼吸機的給氧濃度,有嚴格控制。不同程度的癥狀,需要對病人端吸入的空氧混合氣體中氧氣的濃度進行調控,目前大都憑經驗對呼吸機輸入端的空氣流量(潮氣量)和氧氣流量進行調節控制。
深圳市兆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進氣閥齒輪箱可幫助呼吸機進氣閥智能調節控制進氣量。其設計原理是通過斜齒蝸桿和進氣閥的壓力相結合讓醫療呼吸機齒輪箱的調節閥能智能調節氧氣噴孔的大小,在不同的輸出流量下選擇不同的噴孔孔徑,以達到較強的吸附能力和抗反壓能力,相比于現有技術,在同樣的輸出流量和反壓下可以達到較低的氧濃度,且在同一反壓、不同流量下的氧濃度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波動幅度小,穩定性較高。
回到標題,人類是怎么造成呼吸機的?
早在羅馬帝國時代,著名醫生蓋倫(Galen)曾經作 過這樣的記載:假如通過己死動物咽部的蘆葦向氣管吹,會發現動物的肺可以達到最大的膨脹。
1543年,Vesalius在行活體解剖時,釆用類似蓋倫介紹的方法, 使開胸后萎陷的動物肺重新復張。
1664年,Hooke把一 根導氣管放入氣管,并通過一對風箱進行通氣,發現 可以使狗存活超過一個小時。
1774年,Tossach首次運用口對口呼吸成功對一例患者進行復蘇,Fothergill還建議在口對口呼吸不能吹入足夠氣體時可以使用風箱替代吹氣,基于這種風箱技術的急救方法被推薦用于溺水患者的復蘇,并在歐洲廣泛接受。但在1827-1828年,有研究表明風箱技術會產生致命性氣胸,遂社會開始限制并放棄這種技術。因此可發現早起的機械通氣屬于正壓通氣,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認識水平,一度擱置并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
蘇格蘭人Daiziel在1832年首先設計出了一款負壓呼吸機:患者坐在一密閉的箱子中,頭頸部顯露于箱外,通過在箱外操縱使內置于箱中的風箱產生負壓而輔助通氣。然而使負壓呼吸機真正流行起來的是1928年,Drinker和Shaw發明的“鐵肺”,成功搶救了8歲患脊髓灰質炎的小女孩,開創了“機械通氣”歷史上的里程碑。然而1948年,美國脊髓灰質炎大流行,鐵肺暴露出了管理困難、應用范圍窄、患者死亡率高(80%)的致命缺陷。工程師Bennett對鐵肺進行改良,并聯合氣管內插管實時正壓通氣。該舉措有力地提高了呼吸機的功用,使脊髓灰質炎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到12%。1952年,哥本哈根市爆發脊髓灰質炎,由于缺乏鐵肺,當地醫生被迫改變思路,在當地麻醉專家的倡議下創立了氣管切開手術后壓縮氣囊間歇性正壓通氣的方法,臨床證實有效降低了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此后,丹麥和美國成為研制新型呼吸機的基地。
進入60年代,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利用電子技術,人們設計出了定容呼吸機,極大地促進了呼吸機的發展。
60年代末期,越戰爆發,許多傷員出現“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臨床上應用IPPV(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間歇正壓通氣)難以緩解低血氧癥狀。1967年,Ashbauhg首次利用呼氣末正壓(PEEP)治療ARDS取得滿意效果,1971年Gregory應用持續氣道正壓(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取得成功。79年代,陸續出現了間歇性指令通氣(IMV),同步間歇性指令通氣(SIMV)以及分鐘指令通氣(MMV)等模式。80年代,人們開始重視定容型呼吸機容易發生氣壓傷的缺點,開發了壓力支持通氣模式(PSV)。1992年,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開發了PRVC模式,在保證潮氣量的前提下實現支持壓力的自動調節,療效更佳。1992年至今,出現了適應性支持通氣(ASV)、容量支持通氣(VSV)、比例輔助通氣(PAV)等一系列新的通氣模式。
呼吸機于2000年前后進入中國市場。伴隨著國內基層醫院的設備升級,呼吸機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我國呼吸機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55.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16.1億元。
由于技術研發起步較晚,國產呼吸機依舊在借鑒和模仿國外的技術產品,在功能和質量方面,與國外原版產品存在很大差距。國產品牌中,邁瑞醫療、聯影醫療、新華醫療等逐步崛起,其中不乏先從中低端起步者,倚重銷售,而更多中小企業則面臨“紅?!笔袌?競爭白熱化。
中國制造要由大變強,要變成一個優質制造,關鍵就是要解決基礎的零部件、基礎的材料、基礎的工藝,這么多年深圳市兆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專注于此。從齒輪測量、模流分析、齒輪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組裝、試模等都無一不精益求精。我國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實質是通過互聯網與工業深度融合,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占未來制造業變革的先機。而"互聯網+工業"將進一步引領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賦予國家間產業競爭的新內涵。兆威自創立至今,堅持以技術為導向,以質量為中心的定制服務,竭力打造成為微型傳統系統的標桿企業,這是時代的使命。堅守實體經濟和高端制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這幾年來兆威努力的方向。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論述,明確指出“突圍破局”之路。在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也賀信提出”中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p>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