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輝,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二級教授,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出生于戲曲家庭,曾經在數十部黃梅戲舞臺劇、電影、電視劇中擔綱主演;連續15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并多次獲獎;被譽為“黃梅戲男聲第一唱”。
三次機遇,鑄就藝術人生
13歲那年,張輝考入安徽戲曲學校時,其實命運并未眷顧這個少年。因分行限制,成績優異的張輝被分配至武生組,與心儀的小生角色失之交臂。直到畢業匯演,小生組臨陣換將的契機讓他嶄露頭角,受到著名黃梅戲藝術家王少舫的青睞,收作“關門弟子”,最終改寫了他的藝術軌跡。
1986年,電影《孟姜女》的選角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張輝父親知道他對戲劇的熱愛與執著,硬是搖著小船穿越100多公里水路,將他準時送達考場。“父親如果不是干這一行的,他可能認識不到這個事對我的重要性,記得當時他說無論如何他都要準時帶我去見導演。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事。”張輝說道。而這場執著的奔赴,不僅讓他成功選上,成為第一部黃梅戲電影的男主角,更讓他成為中國黃梅戲的領軍人之一。
2009年,當張輝摘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時,他已在黃梅戲舞臺上深耕40余年。為了響應湖北省政府的號召。張輝從合肥來到黃岡,他把這稱作是將“黃梅戲請回娘家”的使命。如今他雖已卸任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但每周的教學、排練仍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光,除了偶爾的演出邀請外,時間都花在培養徒弟上,讓黃梅戲的代代相傳是他現在最大的心愿。
守正創新,讓黃梅戲扎根土地
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最大的魅力,就是有種高級的簡單,它不像京劇講究“四功五法”,黃梅戲很接地氣,《打豬草》《天仙配》等折子戲動聽易懂、朗朗上口,使得這些民間故事很容易走進觀眾的生活。黃梅戲與生俱來就帶有泥土的氣息和芬芳,可以說黃梅戲是傳唱度最廣的戲曲劇種。
以前,無論鄉下,還是城里,觀眾看黃梅戲很踴躍,然而近10年來,傳統戲曲的票越來越難賣,很多地級劇團因財政問題都無法生存。
面對傳統戲曲市場萎縮的困境,張輝有著清醒地認識:“黃梅戲的生命力在于‘土’,但絕不能止于‘土’”。他通過經典劇目重新編排、多媒體技術融合等方式讓老戲煥發新顏,勃發新機。借助互聯網讓越來越多的新生代的戲曲演員“露臉成名”,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劇院。
養生之道,舞臺背后的生命智慧
每日晨起鍛煉、吊嗓子、練基本功,已成為張輝50余年藝術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關于日常養生,張輝強調心態的重要性。“想的太多,要的太多,超出自己的實際范疇,那就不會心靜,不會快樂”。
而他的養生之道,更滲透于生活的細枝末節。在朋友引薦下,他接觸到了勁牌養生一號酒。“不同于傳統藥酒的濃烈,這款酒入口柔和,睡前小酌能緩解疲勞”,他展示著隨身攜帶的酒瓶。作為湖北本土企業,勁牌40余年的匠心研發讓他感受到同鄉企業的責任擔當,“他們把‘健康飲酒’的理念傳播到全國,這份用心值得點贊”。
從田間地頭到央視春晚,從長江之畔的民間傳說到海外劇院的東方雅韻,張輝用半個世紀的堅守詮釋著黃梅戲的傳承真諦。而他對養生的獨到見解,更為當代人提供了藝術與生活交融的范本。在這位“黃梅戲守夜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浸潤著中華文化精髓的生命態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