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系統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的主渠道、主陣地。“大思政課”是一種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思政課堂新形態,是對傳統思政課的優化、升華和超越。善用“大思政課”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激發思政課創新活力的關鍵路徑。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質生產力核心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與智慧技術相融合的“數智賦能”已成為推進新時代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抓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實踐開辟了廣闊空間。借助教育數智化的東風,推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數智技術深度融合,增強多維活力,是推進“大思政課”實踐數智化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一、數智科技賦能打造“大思政課”教學改革新引擎
在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大思政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對象等都發生了重大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限于教學資源的地域性、內容的單一性和互動性的不足。而數智化時代的科技賦能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內容,活化教學反饋,為“大思政課”注入了新活力。借助數字平臺,優質教育資源得以跨地域共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學習材料,從歷史文獻到時事熱點,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案例,極大地拓寬了學習視野。
數智化技術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應用能夠打造更為強勁的動力引擎。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對數字化的全面認識,并利用數字化技術拓寬和優化教育資源,不斷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豐富了數智時代的育人教育形態。我們的“大思政課”借助數字化工具,可以持續改進課程管理方式,通過數字通信系統搭建互動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增強學習體驗的真實感和互動性。這些措施可以使我們的教育源動力實現迭代更新,推進“大思政課”的現代化進程,有效提升立德樹人“大思政課”的育人實效。
二、數智個性學習實現“大思政課”教學內容新供給
數字化時代的智能算法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精準識別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這種識別能力是傳統人工教學難以比擬的。通過收集學生的在線行為數據、參與討論的內容和頻率,以及其他相關的在線互動,算法可以描繪出每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圖譜,從而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數據支持。智能算法進一步允許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教育引導方案。例如,對于特別關注歷史事件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相關的案例研究;對于對理論知識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增加理論解讀和討論的深度。這種定制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提高了“大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利用智能算法優化“大思政課”課程內容的供給,也可以確保所有資源和信息都是最新的、最相關的。智能推送還涉及到及時將重要的國家政策、社會事件、理論進展等納入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前沿性。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使“大思政課”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偏好、學習進度和認知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薦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推送最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實現“千人千面”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這種個性化教學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虛擬仿真技術構建“大思政課”教學方式新辦法
當代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融入,讓“大思政課”突破了傳統課堂的物理限制,構建起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學場景。利用數字技術,我們的“大思政課”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呈現,包括互動式視頻課堂、在線討論會、模擬決策演練等。這些形式增加了學生參與度,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直觀、吸引人。各高校可以搭建虛擬實踐平臺,堅持學校與社會同向,專業與行業對接,綜合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多樣化的虛擬實踐平臺,全力打造“行走的課堂”,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推動地域文化與“大思政課”有機融合,在學習實踐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而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不僅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可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數智技術的運用在推進“大思政課”內容豐富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各地高校通過挖掘和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等可以形成豐富的數字教學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具有生動鮮活的實踐導向,還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通過“數字+”模式的轉化與融通,為“大思政課”提供了充足的優質精準內容供給。同時,結合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傳統的教育元素延伸至虛擬空間,使學生能夠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深刻理解歷史與當代發展,從而提升實踐教學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此外,依托數字技術不斷更新和共享實踐教學資源,建立起一個動態、實時的資源共享平臺,有效提升了“大思政課”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和高品質。
四、智慧教學評價形成“大思政課”教學反饋新機制
數智技術的發展為“大思政課”的評價機制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促進了從傳統的“結果評價”向“多元評價”的轉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破除了僅依賴分數進行單一維度評價的局限,增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動態數據的捕捉與分析能力,為綜合評價學生的全面素質提供了技術支撐。數智技術不但能實時采集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如參與度、學習路徑和知識掌握程度等,還能通過深度學習和模式識別等手段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報告。這種多維度、過程性的評價方法,能更科學有效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潛能,輔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將數智技術融入“大思政課”的評價體系,還能夠推動傳統的評價機制從單一的知識掌握向價值觀形成、思想認同、批判性思維等多維度發展,更加全面反映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收集、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參與度以及反饋,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更準確的評估,還能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而且促進了學生主動思考和深刻理解,為培養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高質量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現代的智慧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價值觀的培育、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結語
數智賦能并非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它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更新,體現了教育的未來趨勢。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數智技術,不斷完善“大思政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政教育質量。數智賦能為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它不僅提升了教學的智能化水平,更深刻地改變了教育生態,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方法論指導。未來,應持續探索數智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徑,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讓“大思政課”更加生動、有效,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者 曹勝亮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中心研究員 ;陳沚欣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