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倉儲行業受到沖擊,易代儲如何逆勢增長?成軍5年,易代儲練就了怎樣的內功?擁抱變化,易代儲積累了哪些能力?物流指聞最新專訪,揭秘如下。
疫情大考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沖擊。互聯網倉儲運營服務平臺易代儲,憑借著靈活的優勢,積極應對,快速反應,最終將影響壓縮在了可控范圍內。
回看過去幾個月,易代儲創始人&CEO劉濤坦言:突發疫情時,自己也曾焦慮不安,因為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結束,客戶若不復工,易代儲的業務勢必會受到影響。于是從大年初一起,易代儲高管團隊就開始緊急研究對策。而后,確定了圍繞兩個方面做出部署:人員與業務。
首要的是人員安全。有沒有人感染?這是劉濤最牽掛的事。和員工聯系,和客戶聯系,最終確認:所有人都是安全的。劉濤一直懸著的心也稍稍放下了。
其次是業務。受疫情沖擊,出口不暢,內需萎靡。倉儲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行業普遍反映影響明顯。2至3月,包括易代儲在內,很多企業的業務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2月中旬,易代儲開始復工。當時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全力助力客戶復工復產:業務人員、物業人員等全部到一線,幫助每一個客戶。“多給一些鼓勵,多給一些支持,把基礎服務做好,和客戶站在一起,大家共同應對”,易代儲經營管理部高級總監王建大介紹說,在最受關注的費用方面,易代儲一方面聯系上游獲取支持,另一方面面向客戶“放寬放活”,多措并舉盡可能減輕客戶壓力。
而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效果,經濟逐漸恢復。3月下旬起,易代儲明顯感覺到業務有回暖跡象。“雖比不上往年旺季,但也恢復了八九成”。
劉濤向物流指聞總結說:疫情對易代儲業務的影響當然是有的,因為客戶受到了影響,不過今年也催生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而這些線上業務少不了線下的支持;加之自身獲客能力的提升,易代儲的業務同比還增長了一些,“從數據上看,前五個月同比增長了15%以上。”
易代儲創始人&CEO劉濤
逼出來的“三大能力”
疫情期間,易代儲的高管們也承受著壓力,其中最大的壓力來自于客戶回款。易代儲的客戶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在普遍認知里,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但事實證明,易代儲的中小客戶生命力比預想的要頑強。而且辯證的看,中小客戶雖然在疫情期間給易代儲帶來了壓力,但也正是中小客戶和這份壓力成就了易代儲。
和其他企業不同,易代儲創立之初就定位于滿足中小微企業靈活倉儲需求的互聯網倉儲運營服務平臺——當時,劉濤看到了倉儲市場一個尚未被滿足的巨大需求:8000多億的倉儲市場,中小企業占比超過80%,面向這類群體提供標準化倉儲服務的供給者很少,能在全國范圍內布局的更是稀缺。而且倉儲市場分散且落后,整個行業的信息化程度低。
為此,易代儲致力于通過產品+服務模式,整合各類優質倉庫資源,為客戶提供倉儲一站式解決方案。基于這樣的模式,加之"倉海戰略"、"超級KU"、"互聯網產品3.0"等創新舉措,易代儲快速崛起。截至目前,僅直營業務,易代儲運營的倉庫面積就接近300萬平米,擁有客戶千余家,找倉客戶信息資源5萬+。并先后獲得58同城姚勁波、黑馬基金、普洛斯、德邦等知名投資個人與機構的注資。
另一方面,易代儲的這一模式,也為其帶來了客戶與產品的多樣性。客戶上,既有快消類、家居類,也有電商類、3PL類;產品上,易代儲運營的既有高標倉,也有普通倉。多元的客戶帶來的是多樣化的需求,多樣化的產品要求更高的組織運營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復雜”,也正是“復雜”推動著易代儲練就了“內功”。劉濤將之概括為三方面能力:招商、物業、IT系統。
招商能力:
易代儲的招商獲客渠道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除了做好線上流量運營與轉化,易代儲在線下也打造出一支富有戰斗力的地推隊伍。在其業務覆蓋的每個城市,均配有招商團隊,其中既有直營招商的銷售,也有專職負責運配的銷售,專門負責挖掘客戶需求。
針對中小客戶找倉難、租倉難的痛點,倉儲租賃方式上,易代儲主打靈活,靈活時間:1天起租,靈活空間:1立方米起租。此外,還根據客戶需求適時推出了裝卸、包裝、運配等服務。
物業能力:
客戶進入園區,首先關注的是安全,其次需要的是便捷,這些都在易代儲的物業服務范圍之內。此外,園區所需要的其他配套設施,比如辦公、住宿、商業等,均在易代儲的一攬子服務里。幾年服務歷練,也讓易代儲積累了精細化的管理能力。
IT系統能力:
如果說產品能力與物業能力為招商提供了砝碼,那同時也給技術帶來了考驗,易代儲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提升了空間的使用效率,解決空置率問題。
首先,易代儲建立了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倉源的“數據字典”,通過469個維度,量化評估每一個倉源;其次,在量化評估模型上,建立彈性定價模型;再次,基于大數據沉淀和實時流計算分析,建立精準預測模型,實時預測倉源未來5年到10年的業務運營情況,并給出相應的財務分析。
同樣,易代儲也將IT系統能力賦能給了客戶。以入倉為例,傳統的方式因為缺乏精細化的工具,方式比較粗獷,而易代儲自研的空間引擎,可以通過專業空間建模的方式,在客戶定倉之時,就將庫位規劃情況,乃至消防栓、通道等細節清晰的呈現出來。運用智能化技術,客戶可以更精準的評估自己所需要的產品類型。
除此之外,易代儲還推出了專門針對中小客戶群體的倉庫管理系統、用以解決配送痛點的配送搜索引擎、面向全國園區業主的園區管理工具等。總而言之,圍繞客戶需求做精細化運營和工具化創新。
靈活多變與客戶為本
回歸本質,易代儲的核心競爭力在哪?易代儲創始人劉濤歸納為兩個方面:戰略上,看市場需求和供給定方向;戰術上,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匹配戰略方向。
劉濤介紹說,“我們經常性調整,內部叫擁抱變化,業務條線可能會發生變化,組織架構也會發生變化”。與所服務的客戶一樣,易代儲也具備中小企業的優勢:靈活、簡單、調整起來很快,更容易適應市場變化。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靈活多變,讓易代儲練就并強化了“三力”,也讓其得以快速走出疫情陰霾。
不過,雖有萬般變化,易代儲有一個方向卻始終未曾改變,那就是“客戶優先”——這也是易代儲多位高管向物流指聞多次言及的詞語,“我們所有的舉措,所有的動作,就是圍繞‘客戶優先’做。”
以產品為例,基于客戶需求,易代儲于去年9月推出一鍵代發系統,開啟配送服務:通過聚合客戶需求,以集采的方式獲得更高的議價能力,通過配送搜索引擎,幫助客戶更快速的篩選合適的配送服務商。此舉,使得客戶的運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同樣,在組織上,易代儲也在后臺架構和考核上進行了調整:以服務為核心,以績效為導向,打造出了服務型的后臺,不僅更扁平化,更靠近一線,而且后端只有服務于前端才會產生績效。此舉,一方面讓前端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服務客戶,另一方面模塊化的運作也可以讓各崗位人員做深做專。此外,之前反饋客戶需求的單向通道也有所改變,不再是層層反饋,而是更加直接。加之每周的抽訪,客戶與易代儲的溝通也變得更加順暢。
梳理以上種種舉措,復盤易代儲崛起歷程,可以發現:其以靈活滿足了中小客戶的需求;通過快速的變革,不斷地精細化了自身的服務矩陣、產品矩陣;通過強化運營與技術能力,適應了前端“客戶優先”的要求。靈活與多變成為易代儲夯實競爭力的關鍵詞。
蹚過深水區,謀局“萬庫互聯”
那么,作為所在領域的頭部企業,不斷變化的易代儲又為行業積累了什么?
物流指聞根據相關介紹梳理如下:為解決客戶瑣碎和重復的需求,易代儲提供了標準化的工具與服務;因為中小企業無力搭建自己的中臺,易代儲打磨出了面向中小客戶的公共底層中臺;在規模擴張當中,與客戶形成了共生關系,分攤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易代儲互聯網技術部高級總監楊洪兵則向物流指聞補充介紹說,過去整個行業是在用傳統的工具,傳統的軟件和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日常面臨的問題。易代儲過去5年其實在倉儲領域建立了數字化基礎設施。比如,資金審批等內部管理,易代儲全面實現了倉儲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建立了一體化工作臺;通過園區大腦,易代儲將智能監控、智能巡檢、車輛管理等串聯起來,通過云平臺,實現了智能化的SaaS服務。
易代儲運營管理部高級總監黃浩認為,除了技術能力,多樣而復雜的園區,也讓易代儲積累了運營管理經驗;為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易代儲也練就了服務供應能力。“因為我們所有的園區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管理難度很大,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于我們有沒有一套管理體系和辦法。以上這些,正是我們這么多年積累的體系性的東西。”
以上種種能力,是易代儲扎根行業5年,歷經考驗所得。蹚過深水區,讓易代儲更懂了這個行業,也讓其有了對外輸出的能力,得以賦能于社會倉儲資源,最終實現“萬庫互聯”。不過在當下,易代儲的努力方向更多的是強化內功,將業務做深耕。
在劉濤看來,倉儲行業非常大,參與者非常多,也不斷有創業者闖入,雖然切入方式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要做好,做到極致,還需要更深入的行動,更長時間的思考。
同樣,我國人均倉儲面積不到1平方米,僅是美國人均水平的8%,也意味著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倉儲行業依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對于易代儲也好,對于整個行業也好,成長的路還很漫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